用户名: 密码:
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
| 网站首页 | 中国历史 | 世界历史 | 历史名人 | 教案试题 | 历史故事 | 考古发现 | 历史图片 | 收藏 | 社会
相关文章 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历史千年 >> 教案试题 >> 历史论文 >> 正文
油画《开国大典》的成功
《通典》“邊防典”證誤
久佚海外《永乐大典》中
再论《元史·刑法志》的
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《蒙
试论郑樵编纂《通志》的
《明光宗实录》与《三朝
《永乐大典》的价值、流
《通鉴》“臣光曰”的内
《拿破仑法典》为什么是
最新热门    
 
《通典》的性质与得失

时间:2009-7-24 13:46:24  来源:不详
“故为宗庙以宾其神”,“衣衾以表其形”等的认识,更较进步。[26]这场辩论虽然不能与160多年后关于神灭问题的那场辩论相比,但毕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早的一次涉及形神问题的讨论。
“始于冠”的冠服之礼,纪传史大多载入“舆服”或者“礼仪”等志。它们记述冠服,基本是“各依品秩,以示等差”[27]。《通典》中有5卷记冠服,杜佑的注意力与纪传史志有“以示等差”的相同之处,也有不完全一致之点。“君臣服章制度”、“后妃命妇服章制度”两条中关于袍制的记载,表明中古以前衣着的一项重要变化。据考证,“古者天子以白布衣、素裳为朝服,诸侯以缁布衣、素裳为朝服,皆衣裳殊。后汉始以袍为朝服,不殊衣裳,故司马彪谓袍为古之深衣。”[28]杜佑在引用《周礼·司服》中的“白布衣、积素以为裳”等语后,叙东汉服章只择《后汉书·舆服志》“服深衣制,有袍”等数句,表明他是清楚地看到东汉始以袍为朝服的转变。女服恰恰相反,南朝齐、梁前后,后妃命妇朝服由连衣、裳而一者转变为不相连的“上圭下属”或“皂绢上下”、“青绢上下”了,即由袍转而为衣上裳下。此外,“君臣冠冕巾帻制度”[29]等条,显然是关于各类帽子和头巾的简史。由冠服及于舆辇,《通典》以3卷篇幅记车铬、舆辇。为指南车、记里鼓车立专条,大约还是第一次。从车辇制度的变化,亦可窥见古代主要交通工具进步的大略。
“大享明堂”条,集录了中唐以前宫室建筑的基本素材,反映着我国古代建筑的某些特征和达到的最高水平。西汉以前,由于只有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,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主要场所在明堂,明堂即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建筑,因而形成中国古代建筑以宫室为特征的传统。唐尧、虞舜以五府祀五帝,夏以世室享祖宗,殷称重屋,周始为明堂。杜佑引《周礼》,自夏之宗庙、殷之王宫正室,至周之明堂,规模渐次扩大,反映上古宫室建筑的水平。西汉以后,明堂的规制各朝议论不一,皆临时增损,书中叙述从简。唐高宗总章年间下诏具明堂规模,虽然“群议未决”,未能创建,但却形成一份“错综群言”、“斟酌前载”的设计,代表当时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,杜佑详录了这一内容。武则天“不听群言”,“自我作古,用于适时”,于垂拱四年在洛阳乾元殿旧基上创建明堂,“高二百九十四尺,东西南北广三百尺”,分三层,下围绕施铁渠,显然是当时最宏伟的建筑。“于明堂后造舍高百余尺”,这是关于宫室建筑中出现佛教建筑的记载,同时反映着佛教崇拜在中国的发展。
“礼”门中关于文化教育、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容,更不能简单地斥为什么冗文了。卷五三“大学”、“诸侯立学”条叙古代文化教育沿革,卷五五“享司寒”条是关于古代藏冰、用冰的记载。
总之,通过礼仪沿革,了解我国古代的婚姻状况、家庭结构、宗法关系、社会生活、文化生活,以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面貌,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,绝不应排斥在“史学范畴”之外!
粗略考察了“礼”门的主要内容之后,再来分析杜佑对于“礼”的认识。
相当数量的研究论著都以《旧唐书·杜佑传》所载“献书表”中“周氏典礼,且用准绳”的话来指责“杜佑的兴趣”在于用传统礼仪束缚人们,以“强化封建等级制度”。维护和强化封建统治,是封建史学的共性,指出这一点,无可非议。但在对每一部史学著作进行具体考察时,则不仅仅是指出其共性,更主要的是看到它的个性以及这一个性又是如何充实共性的。
在“礼”门序中,杜佑这样写道:“圣人以礼示天下,国家可得而正也。”显然,他把“礼”纳入“思理道”、“探政理”的范畴之中。这当然是为了维护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的唐政权。然而,他又有着两点明显的过人之处。
其一,《通典》记述礼仪沿革,与“滞儒”不同。杜佑认为,“礼经章句,名数尤繁;诸家解释,注疏庞杂”。“滞儒”们“空事钻研”的都是些“方今不行之典,于时无用之仪”。而他所主张的是“从宜之旨”,记述的是“便俗适时”的有用内容 [30]。这一点,同他批评儒家经典多是“空言”、历代众贤著论缺少“匡拯之方”的认识,是完全一致的。“详而不烦,简而有要,元元本本,皆为有用之实学,非徒资记问者可比”[31],清代四库馆臣对《通典》的这一评价自然也是适用于“礼”这一门的。
其二,杜佑考察礼仪沿革,着重在“古今之异制”,强调“皆贵适时”,恰恰与“周氏典礼,且用准绳”的说法异趣。吉礼七“立尸义”条“议曰”,论“中华与夷狄同”,是从“祭立尸”、“以人殉葬”、“茹毛饮血”、“巢居穴处”、“不树不封”、“手搏食”、“同姓婚”、“不讳名”等方面,也即古代礼仪基本内容入手的。中华进步,由于“渐革鄙风”;“夷狄”落后,“则多仍旧”。接着,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[10]  ... 下一页  >> 

 
 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 
Copyright 2006-2009 © www.lsqn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