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名: 密码:
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
| 网站首页 | 中国历史 | 世界历史 | 历史名人 | 教案试题 | 历史故事 | 考古发现 | 历史图片 | 收藏 | 社会
相关文章 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历史千年 >> 教案试题 >> 历史论文 >> 正文
论上博《孔子诗论》竹简
上博《诗论》简的作者和
上博《诗论》简的形制和
關於上博藏楚簡的幾點討
初 读 上 博 楚 简
上博楚简《孔子诗论》释
孔子何以赞美《齐风·猗
从上博简《民之父母》“
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
陈燮君谈上博精神与博物
最新热门    
 
試析上博楚簡《孔子詩論》中有關“門/串疋”的幾支簡

时间:2009-7-24 13:49:01  来源:不详
也可通假。“疋”和“雎”的通假關係在楚系文字上也可找到例證,在此不作展開。
  上博本釋文引用了《説文》對“攺”字的解釋,“攺,亥/殳攺,大剛卯,以逐鬼魅也。从攴巳聲,讀若巳。”但顯然考慮到該解釋與本書文義不合,所以推斷“攺”字爲“怡”的假借字,並據《説文》、《爾雅》、《玉篇》,釋“怡”字義爲“和也”、“樂也”、“悦也”,認爲“怡”在《孔子詩論》中意爲“心中的喜悦”。“巳”爲邪母之部,“怡”爲餘母之部,假借是可能的。但此字是否果然如上博本所釋是“怡”的假借字,筆者認爲還有探討的余地。
  本字左旁在包山楚簡及郭店楚簡中多見,包山楚簡中均可釋其爲干支的“巳”字。郭店楚簡中除《成之聞之》第四十號簡(是古(故)君子幺/言/斤(慎)六立(位)以巳(祀)天常)中似可釋作“巳”外,其餘似均當釋作“已”,就其意義而言,似可分以下數種。
  1.作爲語助辭。例如,《老子》甲本第十五號簡“天下皆智(知)微(去彳旁、美)之爲微(去彳旁、美)也,亞(惡)已。皆智(知)善,此其不善已。”《語叢四》第二十七簡背“内之或内之,至之或至之,之至而亡及也已。”《老子》甲本第七號簡“善者果而已”,《性自命出》第十五號簡“亓(其)品(三)述(術)者,行/人(道)之而已。”《六德》第三十八號簡“君子不帝(啻)虍/壬(乎)民微(去彳旁、微)而已。”《尊德義》第二十五號簡“詞(去司中口、治)民非還生而已也。”
  2.作“止”解。如《老子》甲本第三十七至三十八號簡“止/木(持)而浧(盈)之,不不若已。”《老子》丙本第七號簡有“古(故)曰兵者□□□□□□得已而甬(用)之。”《成之聞之》第三十六號簡“亓(其)乘/力(勝)也不若亓(其)已也。”《語叢三》第三至第五號簡中“君臣不相才也,則可已。不敓(悦),可去也。”的“已”似也可作“止”解。
  3.作“甚”解。《緇衣》第二十號簡有“而富貴已辶/化(過)也。”
  4.作“完畢”解。《性自命出》第六十一號簡有“已則勿復言也。”
  其實,“巳”與“已”不僅在字形上相似可以混用,在字音上也是相通的(“已”是餘母之部)。
  而與“攺”字近似的字形在《緇衣》中有二處(第十六號簡“子曰,倀(長)民者,衣備(服)不攺(改)”、第十七號簡“止/又(詩)員(云),亓(其)頌不攺(改),出言有|,利民所信。”),在《尊德義》中有三處(第一號簡“攺(改)忌乘/力(勝)”、第四至第五號簡“爻/言(敎)非攺(改)道也,爻/言/攵(敎)之也。學非攺(改)侖(倫)也,學己/八(己)也。”),在《六德》有一處(第十九號簡“能与(與)之齊,冬(終)身弗攺(改)之矣。”)。可見這個近似的字形在郭店楚簡中都可視作爲“改”的假借字。“改”見母之部字,與“巳”字“已”字同部。
   雖然近似的字形在郭店楚簡中可以釋作“改”,但“關雎之改”顯然是難於理解的。因爲這個字與後文的“止/日”、“智”、“辶/帚”、“保”、“思”、“情”一樣,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,它有着待進一歩解釋的更深刻的含義。筆者認爲將視其爲“怡”的假借字是不合適的。
  如將“怡”解作“喜悦”,“關雎之怡”從文義表面看可以講得通。但缺乏傳世文獻中的例證。其次也無將“和悦”之意與下文的“以色兪於豊”“門/串疋之攺,則亓思貝/益矣。”及“好反内於豊,不亦能攺虍/示。”關聯起來。就是説,“怡”的字義仍然淺短,不足以表達更深刻的含意。
  筆者認爲只有同下文中的關鍵字“色”、“好色”結合起來討論,把握本篇中“色”與“禮”的内在關係,才能眞正解開“攺”的含義。在此,先提出結論,這個字應該就是“已”的假借字,義爲“止”。
  値得注意的是本篇將“關雎”之詩與“色”、“好色”聯系在一起。從文獻上看,最早將“好色”與《詩經》中的《國風》及關雎篇聯系起來的是《荀子》大略篇“國風之好色也,傳曰,盈其欲而不愆其止。其誠可比於金石,其聲可内於宗廟。”《史記》屈原列傳也説“屈平之作《離騒》,蓋自怨生也。《國風》好色而不淫,《小雅》怨誹而不乱,若《離騒》者,可謂兼之矣。”,“《國風》好色而不淫”之意義與《荀子》大略篇相近。對於《荀子》大略篇這段文字,楊倞作注曰,“好色,謂關雎樂得淑女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下一页

 
 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 
Copyright 2006-2009 © www.lsqn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