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名: 密码:
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
| 网站首页 | 中国历史 | 世界历史 | 历史名人 | 教案试题 | 历史故事 | 考古发现 | 历史图片 | 收藏 | 社会
相关文章 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历史千年 >> 教案试题 >> 历史论文 >> 正文
论上博《孔子诗论》竹简
上博《诗论》简的作者和
上博《诗论》简的形制和
關於上博藏楚簡的幾點討
初 读 上 博 楚 简
上博楚简《孔子诗论》释
孔子何以赞美《齐风·猗
从上博简《民之父母》“
关于上博楚竹书的解读与
陈燮君谈上博精神与博物
最新热门    
 
試析上博楚簡《孔子詩論》中有關“門/串疋”的幾支簡

时间:2009-7-24 13:49:01  来源:不详
也。盈其欲,謂好仇,寤寐思服也。止,禮也。欲雖盈滿而不敢過禮求之。此言好色人所不免,美其不過禮也。”由此,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啓發,即《國風》(或者説關雎篇)的特色在於雖“好色”,但適可而止,不過於禮。因此,在《荀子》大略篇那里,關雎的重要意義就是能盈其欲又有所“止”。《史記》屈原列傳的“國風好色而不淫”,雖没有直接提到“止”,但其義是相通的。所以筆者認爲,我們有可能將“門/串疋之攺”的“攺”讀爲“已”的假借字,釋作“止”。
  “門/串疋之攺”以外的四条與“關雎”有關的竹簡,在此先解讀第十四號簡“以琴瑟之敓,忄/矣好色之忨,以鐘鼓之樂…”的意義。“以琴瑟之敓”與“以鐘鼓之樂”的文章格式是相同的,所以“以鐘鼓之樂”的後面有可能還有一個類似“忄/矣好色之忨”的五字句。可惜此簡後半段全部殘斷,無法通過後面的類似“忄/矣好色之忨”的五字句直接對照出“忄/矣”、“忨”的字義,從而推斷全句的意向。從“以琴瑟之敓”、“以鐘鼓之樂”的語義看,“忄/矣”可能是“怡”的假借字。兩字均屬之部,通假没有問題。“忨”字,或許可釋義爲“貪”。《説文》十下心部“忨,貪也。从心元聲。春秋傳曰,忨歳而シ/歇日。”“忨歳而シ/歇日”可能引自國語晋語八“忨日而シ/歇歳”,段玉裁指出這里的“春秋傳”當指春秋國語。而《左傳》昭公元年則有“翫歳而愒日”,“翫”也是“貪”的意思。“翫”也通“玩”,所以“忄/矣(怡)好色之忨”或許可以釋爲“怡好色之貪”或“怡好色之玩”。
  “琴瑟之吊”與“鐘鼓之樂”可以養心怡志,如《荀子》樂論篇云“君子以鐘鼓導志、以琴瑟樂心”、《荀子》禮論篇云“故禮者,養也。……鐘鼓、管磬、琴瑟、竽笙,所以養耳也。”(《史記》禮書有類似文句),但本篇顯然不同,與“忄/矣好色之忨”聯系起來看,整個句意當與“女色”有關。《左傳》昭公元年有這樣一段話:
  晉侯求醫於,秦伯使醫和視之,曰,“疾不可爲也,是謂近女室,疾如蠱。非鬼非食,惑以喪志。良臣將死,天命不佑。”公曰,“女不可近乎。”對曰,“節之。……君子之近琴瑟、以儀節也、非以慆心也。”
  這里的“琴瑟”既指音樂,也指女色,所以“醫和”對晉侯提出要“以儀節”,也就是要有節制的意思。當然,《左傳》“以儀節”所要求的對象是君主,而且也未談到要用“色”去“兪於豊”,話題與本篇完全不同,但從“琴瑟”到“以儀節”的文意,可以給本篇的釋讀提供啓示。由於第十四號簡“以鐘鼓之樂”後面殘斷,無法得知其最後結論是什麼,但這里既然提到“好色之忨”,即“好色之貪”,那麼其結論很可能與“節制”是相關的。也只有這樣去理解,才最符合“門/串疋之攺(已)”的深意,才可以解釋爲何這段也是“門/串疋之攺(已)”的延伸和展開。
  接下來,討論“門/串疋以色兪於豊(第十號簡)”、“門/串疋之攺,則亓思貝/益矣。(第十一號簡)”及“…好反内於豊,不亦能攺虍/示。(第十二號簡)”這三段的含意。筆者認爲,這幾句話的含意都是可以與“門/串疋之攺(已)”相互發明相互對照的。
  上博本釋文認爲,“兪”即“喩”的假借字,其意與《論語》里仁篇“君子喩於義、小人喩於利”中的“喩”相同,即“懂得”、“知道”、“明白”的意思,筆者贊同這一解釋。但究竟如何“以色”去“明白”“豊”呢,仍然不得甚解。馬王堆帛書《五行》篇中關於關雎有以下這樣一段話:
  楡(諭)而〔知〕之,胃(謂)之進〔之〕。弗楡(諭)也,楡(諭)則知之〔矣〕,知之則進耳。楡(諭)之也者,自所小好楡(諭)虖(乎)所大好。“茭(窈)芍(窕)〔淑女,唔(寤)〕昧(寐)求之”,思色也。“求之弗得,唔(寤)昧(寐)思伏”,言亓急也。“夕/言/系(悠)才(哉)夕/言/系(悠)才(哉),女/巻(輾)槫(轉)反廁(側)”,言亓(其)甚〔急也。急〕如此亓(其)甚也,交諸父母之廁(側),爲諸?則有死弗爲之矣。交諸兄弟之廁(側),亦弗爲也。交〔諸〕邦人之廁(側),亦弗爲也。〔畏〕父兄,亓(其)殺畏人,禮也。邎(去辶旁、由)色楡(諭)於禮,進耳。
    (將級別低的東西與級別高的東西)相比較而知道(某種道理),稱這一現象爲“進一歩(領會)”。假如把(級別低的東西與級別高的東西)比較了,就可以知道(某種道理)了。假如知道了(某種道理)就“進一歩(領會)”了。所謂“諭”,是拿小的所好跟大的所好相比。《詩經》關雎篇説“窈窕淑女,寤寐求之”,這是描述(男子對女子)的思念。“求之弗得,寤寐思伏”,是説這種思念很切。“悠哉悠哉,輾轉反側”,是説這種思念相當強烈。但如此強烈的思念,在父母面前向淑女表達出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下一页

 
 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 
Copyright 2006-2009 © www.lsqn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