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名: 密码:
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
| 网站首页 | 中国历史 | 世界历史 | 历史名人 | 教案试题 | 历史故事 | 考古发现 | 历史图片 | 收藏 | 社会
相关文章 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历史千年 >> 教案试题 >> 历史论文 >> 正文
中国史学现代性演进的“
北朝“三长制”四题
北魏“三长制”四题
20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大
关于吐鲁番出土文书《租
日本学者对明“四夷馆”
罗哲文谈古建——维修古
图5  庆祝粉碎 四人帮
驳《 说课 四弊》 ——
建立 四维 目标——学习
最新热门    
 
“四姓”辨疑:北朝门阀体制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意义

时间:2009-7-24 13:55:11  来源:不详
诏令中所提及李冲当时的官位,值得特别注意,《魏书·李冲传》:

  及改置百司,开建五等,……拜廷尉卿。寻迁侍中,吏部尚书,咸阳王师。

从李冲担任廷尉卿的短暂时间推断,孝文帝为诸王娉高门女一事,当发生在太和十七年“改降五等”前后,这说明早在迁都洛阳之前,“四姓”作为北方一流高门大姓的地位已经基本确立。
  孝文帝汉文化修养之高,连南朝史家也无法否认[14]。他“雅好读书,手不释卷”,“五经之义,览之便讲”,“史传百家,无不该涉”,左右近臣又多文儒之士,奏疏中曾多次援引马后、阴后之典[15]。北魏“四姓”与东汉的“四姓小侯”有许多相似之处:同属地方大族,同以后族称“四姓”,同是累世贵显,同与王室累世联姻。这究竟是无意的巧合,还是“参稽古式”的结果,是一个饶有兴味的现象。
  那么,陇西李氏是否列于“四姓”之中呢?从历史的传统看,尽管“四姓”这一概念一直指称某些具体的姓氏或家族,但数目并不一定以“四”为限。东汉四姓小侯之制并不限于樊、阴、郭、马四个家族,如彭于永平七年“以彭贵人兄,随四姓小侯擢为开阳城门侯”[16],桓帝建和二年“赐四姓及梁、邓小侯各有差”[17],似乎所有的外戚家族都可以援此制获得特殊的礼遇。魏晋时期,以“四姓”相称的地方大族也不尽是“四”族。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

  德阳县:康、古、袁氏为四姓。
  成都县:四姓,有柳、杜、张、赵、郭、杨氏。

《华阳国志·南中志》:

  (诸葛亮南征,平南中四郡)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配大姓焦、雍、娄、爨、孟、量、毛、李为部曲;置五部都尉,号“五子”,故南人言“四姓五子”也。

前引诸例,或多于四,或少于四,但都被称为“四姓”,因为这一概念本身即是“大姓”之意。
  陇西李氏本属关中大族,自李宝之世才东迁入魏,其门第渊源和家世背景与崔、卢、郑、王等中原大姓有一定差别。与后者相比,陇西李氏缺乏显赫的魏晋“世资”,但当朝的仕途官宦又较崔、卢、郑、王为优。为弥补自身在门第上的缺陷,李冲等人利用政治上的优势,与中原大族结成了广泛的婚姻关系。
  “驼李”的传说暗示出陇西李氏最初未能入选“四姓”,同时也反映了陇西李氏对“四姓”地位的渴求之态。不久之后,在李冲的苦心经营之下,孝文帝“亦纳其女为夫人”,使这一家族最终进入了“四姓”的行列。或许正是基于这番周折,《通鉴》记载中把陇西李氏单独排列于崔、卢、郑、王之后,并特别强调其结姻帝室的原因是“当朝贵重”和“所结姻连,莫非清望”。
  问题似乎并没有就此完结,如果承认陇西李氏在“四姓”之中,那么赵郡李氏以及博陵崔氏是否也在这一行列中呢?唐代禁婚诏中,把这两个家族与上述“五姓”同列于“七姓”当中,唐人中也有以太和中“七姓”为中原首望的说法。《新唐书·李义府传》:

  后魏太和中,定姓族七望,子孙迭为婚姻。

这种说法似乎与《通鉴》中“世言高华者,以五姓(此处当指五姓七望)为首”的记载相吻合,这样一来,太和“四姓”的实际内涵就变为“七姓”了。
  稽诸史传,赵郡李氏和博陵崔氏两个家族与“四姓”问题都有一些若隐若现的联系。《魏书·崔挺传》:

  尚书李冲甚重之,高祖以挺女为嫔。

《通鉴》“四姓”文后,以赵郡李氏“人物尤多”,与崔、卢、郑、王并称“五姓”。但孝文纳崔挺女一事不载于《通鉴》,而史集中亦不见孝文纳赵李之女,当不是编排失次的缘故。在唐代的禁婚诏中,其他五姓的始祖都只追溯到北魏,而这两姓却一直追溯到前燕的崔懿和西晋的李楷,其中亦有原委。
  如果仅以家族在北魏的官宦和宗族势力而论,两家与“四姓”的差距不大;但其历史渊源,特别是家族在魏晋时期的显赫程度,较之崔、卢、郑、王四家则等而下之,因而在士人的观念中有“博崔赵李”的贬称。北魏铨定汉人门第的过程中,“汉魏旧籍”仍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,按照这一标准,博崔、赵李最初很有可能不在四姓之内。《魏书·高阳王雍传》: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[10]  ... 下一页  >> 

 
 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 
Copyright 2006-2009 © www.lsqn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