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名: 密码:
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
| 网站首页 | 中国历史 | 世界历史 | 历史名人 | 教案试题 | 历史故事 | 考古发现 | 历史图片 | 收藏 | 社会
相关文章 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历史千年 >> 教案试题 >> 历史论文 >> 正文
油画《开国大典》的成功
久佚海外《永乐大典》中
再论《元史·刑法志》的
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《蒙
试论郑樵编纂《通志》的
《明光宗实录》与《三朝
《通典》的性质与得失
《永乐大典》的价值、流
《通鉴》“臣光曰”的内
《拿破仑法典》为什么是
最新热门    
 
《通典》“邊防典”證誤

时间:2009-7-24 13:55:40  来源:不详
朝。  

  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五同。《唐會要》卷九九載:“貞觀五年十二月,朝貢使至。十五年,聞中國威儀之盛,乃遣使朝貢。太宗嘉其遠來,以禮答慰焉。”疑《通典》刪削過簡,致將初通使誤繋於貞觀十五年。《太平寰宇記》從《通典》誤。

卷一九○《西戎》二“泥婆羅”(5179)

  多商賈,少田作。以銅為錢,面文為人,背文為馬。其牛鼻不穿孔。衣服以一幅布蔽身,日數盥漱。

  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五同。“其牛鼻不穿孔”,上無所承,下無所應,殊顯突兀。《舊唐書》卷一九八《泥婆羅傳》:“多商賈,少田作。以銅為錢,面文為人,背文為馬牛,不穿孔。衣服以一幅布蔽身,日數盥浴。”《唐會要》卷一○○同。按,《通典》、《舊唐書》、《唐會要》本段記載內容順序、行文完全相同,《通典》當是誤解了錢文“不穿孔”文義,將“背文爲馬牛”之“牛”字屬下,並妄增“鼻”字,遂成“其牛鼻不穿孔”。

卷一九一《西戎》三“西戎總序”(5191)

  自張騫開西域之迹,其後霍去病擊破匈奴右地,降渾邪、休屠王,遂空其地,始築令居以西,初置酒泉郡,後稍發徙人充實之,分置武威張掖燉煌酒泉四郡,據兩關焉。

  武威、張掖、燉煌三郡是從酒泉郡分出,前已稱“初置酒泉郡”,則下文“分置”諸郡不當再有“酒泉”。《通典》“西戎”序論之西漢部分,完全是從《漢書·西域傳》刪削而成,《漢書》卷九六上《西域傳》稱:“漢興至於孝武,事征四夷,廣威德,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迹。其後驃騎將軍擊破匈奴右地,降渾邪、休屠王,遂空其地,始築令居以西,初置酒泉郡,後稍發徙民充實之,分置武威、張掖、敦煌,列四郡,據兩關焉。” 《通典》“分置武威張掖燉煌酒泉四郡”,“酒泉”當爲衍文,“四郡”上應補“列”字。

卷一九一《西戎》三“西戎總序”(5194)

  明帝乃命將北征匈奴,取伊吾盧地,置宜禾都尉以屯田,遂通西域于闐諸國。西域自絕六十五載,乃復通焉。

  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○同。《後漢書》卷八八《西域傳》:“十六年,明帝乃命將帥,北征匈奴,取伊吾盧地,置宜禾都尉以屯田,遂通西域,于窴諸國皆遣子入侍。西域自絕六十五載,乃復通焉。” 《通典》蓋誤刪“皆遣子入侍”,致生歧義。《太平寰宇記》從《通典》誤。

卷一九一《西戎》三“高昌”(5204)

  文字亦同華夏,兼用胡書。有《毛詩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、歷代子史,集學官弟子,以相教授。雖習讀之,而皆為胡語。賦稅則計田輸銀,無者輸麻布。

  “校勘記”稱:“雖習讀之而皆為胡語,‘胡語’原脫訛作‘詩’,今據《北史·西域傳》(三二一五頁)、《御覽》卷七九四、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○補改。”按,《通典》本段記載稱高昌文字同華夏,習讀歷代經典而“皆爲胡語”,上下文義相矛盾。除“校勘記”所引《北史》、《御覽》、《太平寰宇記》外,有關本條的最早的記載應該是《周書》,“校勘記”失引。《周書》卷五○《高昌傳》稱:“文字亦同華夏,兼用胡書。有《毛詩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孝經》,置學官弟子,以相教授。雖習讀之,而皆為胡語。賦稅則計[田]輸銀錢,無者輸麻布。”諸書所載“皆爲胡語”,應本于《周書》。業師馬雍早年在《突厥汗國與高昌麴氏王朝始建交考》一文中指出,據《麴斌造寺碑》,當時突厥的許多官銜都被音譯成了漢語,證明高昌不僅流行漢語,而且當地漢語方言與中原音韻基本相同。又,《續高僧傳·達摩笈多傳》也稱駐在高昌的胡僧“多學漢語”,從而認定《周書》此說“恐係訛傳,不足爲據”[11]。今按,《南史》卷七九《高昌傳》明确稱高昌“國人言語與華略同”,高昌不流行胡語,應爲定論。《通典》原文作“雖習讀之而皆為詩賦稅則計田輸銀無者輸麻布。”我們認爲應該“詩賦”連稱,作“雖習讀之,而皆為詩賦,稅則計田輸銀,無者輸麻布”,意即高昌學官子弟習讀經典,又皆爲詩賦,有很高的漢文化修養。《通典》保留了《周書》原來的文字,應該引起高度重視,今本《周書》“語”爲“詩”之訛,又涉上文“胡書”而誤衍“胡”字。點校本《通典》改“詩”爲“胡語”,又從而以“賦”字屬上文,非是。

卷一九一《西戎》三“高昌”(5204)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[10]  ... 下一页  >> 

 
 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 
Copyright 2006-2009 © www.lsqn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