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名: 密码:
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
| 网站首页 | 中国历史 | 世界历史 | 历史名人 | 教案试题 | 历史故事 | 考古发现 | 历史图片 | 收藏 | 社会
相关文章 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历史千年 >> 教案试题 >> 历史论文 >> 正文
油画《开国大典》的成功
久佚海外《永乐大典》中
再论《元史·刑法志》的
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《蒙
试论郑樵编纂《通志》的
《明光宗实录》与《三朝
《通典》的性质与得失
《永乐大典》的价值、流
《通鉴》“臣光曰”的内
《拿破仑法典》为什么是
最新热门    
 
《通典》“邊防典”證誤

时间:2009-7-24 13:55:40  来源:不详

  其人面貌類高麗,辮髮施之於背,女子頭髮辮而垂。

  “校勘記”稱:“其人面貌類高麗辮髮施之於背女子頭髮辮而垂,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○‘垂’上有‘不’字。按:此數句《隋書》、《北史》‘高昌傳’均不見。《隋書》、《北史》謂其婦人頭上作髻,此云‘辮而垂’,兩相抵牾。不知《通典》所據何書。”今按,《南史》卷七九《高昌傳》稱:“面貌類高麗,辮髮垂之於背。著長身小袖袍、縵襠袴。女子頭髮,辮而不垂,著錦纈纓絡環釧。”當据《南史》及《太平寰宇記》作“辮而不垂”,《通典》奪“不”字。又,《通典》原文節引自《南史》,“校勘記”稱“不知《通典》所據何書”,失檢。

卷一九一《西戎》三“高昌”(5206)

  陛下歲遣千餘人遠事屯戍,終年離別,萬里思歸。去者資裝,自須營辦,既賣菽粟,傾其機杼。經途死亡,復在言外。兼遣罪人,增其防遏。

“復在言外”,文義未安。《舊唐書》卷八○《褚遂良傳》、《唐會要》卷九五、《冊府》卷三二七“言”俱作“其”,《通典》涉形近訛。

卷一九一《西戎》三“龜茲”(5207)

  東去長安七千五百里。戶七千。南與精絕、東南與且末、西南與杅彌、北與烏孫、西與姑墨接。能鑄冶。俗有城郭。東至都護理所烏壘城四百里。烏壘戶百十。與都護同理。其南三百里至渠犁。渠犁,城都尉一人,戶百三十。東北與尉犁、東南與且末、南與精絕接。昭帝田輪臺,與渠犁地皆相連也。

按,“烏壘戶百十”至“至渠犁”,是節引《漢書》卷九六下《烏壘傳》的內容,“渠犁,城都尉”以下至“地皆相連也”爲節引《漢書》卷九六下《渠犁傳》及《渠犁傳》下所附漢武帝以來在渠犁、輪台等地屯田的內容。《通典》將這些內容放入“龜茲”條下,殊屬失當。又,此下有“宣帝時烏孫公主遣女”數語,“校勘記”稱“此九字與龜茲無關,下有脫文故也”,并引《漢書·西域傳》龜茲王留烏孫公主事,稱“蓋《通典》起草之初,杜氏見此節與龜茲有關,乃標舉‘宣帝時烏孫公主遣女’一題,容後編寫,不料迄於定稿,亦未加補錄,遂使此九字贅設。”其實“烏壘”與“渠犁”的內容應該也屬“贅設”,此姑存疑。

卷一九一《西戎》三“龜茲”(5207)

  東有大河東流,號計戍水,據《漢書》則黃河也。

  《周書》卷五○《龜茲傳》:“東有輪臺,即漢貳師將軍李廣利所屠者。其南三百里有大水東流,號計戍水,即黃河也。” 《北史》卷九七《龜茲傳》同,惟“大水”作“大河”。計戍水在龜茲南而不在東,《通典》刪削過簡,致生歧義。

卷一九二《西戎》四“焉耆”(5222)

  焉耆,漢時通焉。王理員渠城,在白山之南七十里,去長安七千三百里。戶四千。西南至都護理所四百里,南去尉犁百里,北與烏孫接,東去交河城九百里,西去龜茲九百里,皆沙磧。其國近海水,多魚鹽蒲葦之利。四面有大山,道險阨易守。海水曲入四山之內,周匝其城三十餘里。

  後漢明帝永平末,有戶萬五千,與龜茲共攻沒都護陳睦。

“有戶萬五千”,與上下文不屬。按,《通典》本條雜鈔諸史“西域傳”而成。“王理員渠城”、“去長安七千三百里。戶四千。西南至都護理所四百里,南去尉犁百里,北與烏孫接”諸語源於《漢書》卷九六下《焉耆傳》,“四面有大山,道險阨易守。海水曲入四山之內,周匝其城三十餘里。後漢明帝永平末,有戶萬五千,與龜茲共攻沒都護陳睦”等内容節引自《後漢書》卷八八《焉耆傳》,其他內容則見於《北史》卷九七《焉耆傳》。內容安排雜亂,無一定之規。《後漢書》作“永平末,焉耆與龜茲共攻沒都護陳睦、副校尉郭恂,殺吏士二千餘人”,而“戶萬五千,口五萬二千,勝兵二萬餘人”,則正在“四面有大山”之前。《通典》“有戶萬五千”當屬誤闌入的內容。

卷一九二《西戎》四“于闐”(5225)

    其居曰西山城,有屋室市井蓏蔬,與中國同。

 “蓏蔬”應屬下讀,此斷句誤。又,《冊府》卷九六○作“其治曰西山城,有屋室市井。果蓏菜蔬與中國等”,《通典》“居”亦是避唐諱改。

卷一九二《西戎》四“疏勒”(5226)

  大唐天寶十年,嫁和義公主於此。

據《唐會要》卷六載,和義公主

 << 上一页  [11] [12] [13] [14] [15] [16] [17] [18] [19] [20]  ... 下一页  >> 

 
 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 
Copyright 2006-2009 © www.lsqn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