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户名: 密码:
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
| 网站首页 | 中国历史 | 世界历史 | 历史名人 | 教案试题 | 历史故事 | 考古发现 | 历史图片 | 收藏 | 社会
相关文章    
您现在的位置: 历史千年 >> 教案试题 >> 历史论文 >> 正文
油画《开国大典》的成功
久佚海外《永乐大典》中
再论《元史·刑法志》的
清代卫拉特蒙古及其《蒙
试论郑樵编纂《通志》的
《明光宗实录》与《三朝
《通典》的性质与得失
《永乐大典》的价值、流
《通鉴》“臣光曰”的内
《拿破仑法典》为什么是
最新热门    
 
《通典》“邊防典”證誤

时间:2009-7-24 13:55:40  来源:不详
,其生業日就,樂戀自亦深矣”。此斷句誤。
  又,“不必在早定安置之計”下“校勘記”稱:“原無‘不必’,據北宋本、明抄本、明刻本補。按:郭元振主張對待吐谷渾降民,‘因其所投之地而便居之’,國家無須豫定安置之計,否則易生驚擾。有‘不必’是。”今按,《全唐文》卷二○五郭元振《上安置吐谷渾狀》作“必在早定安置之計”,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八同。“校勘記”失引。總觀全文,吐谷渾諸部由吐蕃分頭逃入涼、甘、肅、瓜、沙諸州,朝廷主流意見主張全體移入內地,郭元振反對這種意見,認爲“吐渾所降之處,皆是其舊居之地,斯輩既投此地,實有戀本之情。若因其所投之地而便居之,其情易安。”即在諸州分別安置,並不是不安置。“易生驚擾”是針對將吐谷渾移入內地言,郭元振認爲應就在吐谷渾所降諸州分別予以安置,並不是主張“國家無須豫定安置之計”,當从《全唐文》及《太平寰宇记》,作“必在早定安置之計”,“校勘記”所補非是。

卷一九○《西戎》二“党項”(5169)

  老死者以為盡天年,親戚不哭,少死者則仰天云枉而悲哭,焚之,名為火葬。

  觀上下文義,似火葬專指少死者。按,對照諸書記載,《通典》“党項”與《舊唐書》卷一九八《党項傳》同源,但《舊唐書》保留了更多的內容。如關於党項疆域,《通典》稱“南雜舂桑、迷桑等羌,北連吐谷渾”,《舊唐書》作“其界東至松州,西接葉護,南雜舂桑、迷桑等羌,北連吐谷渾,處山谷間,亙三千里”,較《通典》多出23字。本段內容《舊唐書》作“老死者以為盡天年,親戚不哭;少死者則云夭枉,乃悲哭之。死則焚屍,名為火葬。”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四同。《通典》刪節過簡,致生歧義。

卷一九○《西戎》二“吐蕃”(5172)

  有可跋海,去赤嶺百里,方圓七十里,東南流入蠻,與蠻西洱河合流而東,號為漾鼻水,又東南出,會川為瀘水焉。

  《唐会要》卷九七、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五同。“七十里”,《冊府》卷九六一作“七百里”。據《冊府》載:“有可跋海,去赤嶺百里,方圓七百里,水苦不可飲。有氂牛河,闊一里,岸峻,[東南]流入蠻,[與]西洱河合流東,號爲漾鼻水。又東南出會川,爲瀘水焉。”據《冊府》,東南與西洱河合流的是氂牛河,《通典》、《唐會要》誤奪“水苦不可飲有氂牛河闊一里岸峻”14字,當據補。《太平寰宇記》從《通典》誤。
  又,“又東南出會川為瀘水焉”,點校本斷句作“又東南出,會川為瀘水焉”,意即漾鼻水東南而流,彙集諸川爲瀘水。按唐嶲州有會川縣(今四川會理),《通典》上文卷一七六杜佑在“會川”下注稱:“有瀘水,諸葛亮五月渡瀘,即此。”可知“會川”者,即嶲州會川縣,當從下文,並標注地名號。點校本斷句誤。

卷一九○《西戎》二“吐蕃”(5176)

  如欽陵云“四鎭諸部與蕃界接,懼漢侵竊,故有是請”,此則吐蕃所要者。然青海、吐蕃密近蘭、鄯,北為漢患,實在茲輩,斯亦國家之所要者。今宜報陵云……必實無東侵意,則宜還漢吐渾諸部及青海故地,即俟斤部落當以與蕃。

“然青海、吐蕃密近蘭、鄯,北為漢患”, 《舊唐書》卷九七《郭元振傳》作“然青海、吐渾密邇蘭、鄯,比為漢患”。《新唐書》卷一二二《郭元振傳》稱“然青海、吐渾密邇蘭、鄯,易為我患”,《通鑑》卷二○五萬歲通天元年亦稱:“彼四鎭、十姓,吐蕃之所甚欲也,而青海、吐谷渾,亦國家之要地也”。按,此時吐蕃要求唐朝退出“十姓四鎭”之地,唐朝則以收回“青海、吐渾”爲交換條件,《通典》下文稱“則宜還漢吐渾諸部及青海故地”,即指此。當從《舊唐書》,《通典》“吐蕃”當作“吐渾”,“北”爲“比”之訛。《冊府》卷九六一“然青海、吐渾,密邇蘭、鄯,則北爲漢患,實在茲輩斯,亦國家之要者”,“比” 亦誤作“北”[10]。

卷一九○《西戎》二“大羊同”(5177)

  所出物產,頗同蕃俗。無文字,但刻木結繩而已。

“所出物產,頗同蕃俗”,文義欠安。 《冊府》卷九六○作“所出物産頗與吐蕃同。俗無文字,但刻木結繩而已”,《通典》當奪“吐”字,“俗”從下句,斷句亦誤。應作“所出物產頗同[吐]蕃,俗無文字”。《唐會要》卷九九亦稱“物產與吐蕃同。無文字,但刻木結繩而已”,《太平寰宇記》卷一八五同。可證。

卷一九○《西戎》二“大羊同”(5178)

  自古未通,大唐貞觀十五年,遣使來

上一页  [1] [2] [3] [4] [5] [6] [7] [8] [9] [10]  ... 下一页  >> 

 
 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 
Copyright 2006-2009 © www.lsqn.cn All rights reserved
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